如何面对糖尿病的威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20岁以上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仅为0.67%,到90年代中期,其患病率就增加到3.21%,仅仅15年的时间,就增加了5倍。2002年全国普查,大中城市患病率已达6.4%,个别城市已达10%,又翻了一番。

糖尿病患病率惊人的增长速度以及糖尿病治疗的高花费以及其并发症所造成的高致死和致残率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也导致了糖尿病患者经济上和心理上的极大负担,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糖尿病的威胁呢?来自天津市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专家们为大家提供了详细的健康指导。

如何面对糖尿病的威胁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内分泌科郑少雄教授

一。改变生活方式,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是阻止糖尿病患病率进一步增加的第一要务。呼吁政府主管部门加大投入,宣传糖尿病预防的科学知识,阻断伪科学的蔓延和传播途径,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目前糖尿病虽然还不能根治,但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并发症的发生也是可以避免的。著名世界的中国的大庆研究和瑞典的Malmo研究都证明了生活方式干预可使糖尿病的发病危险下降30%~50%。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改变不良的饮食结构、增加合理的有氧运动和减少过多的体重等都可以使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下降,也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糖尿病的治疗措施之一。

二。早发现、早治疗是减少糖尿病并发症、提高糖尿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从近年的调查资料分析,空腹血糖正常不能说没有糖尿病,没有糖尿病的症状也不能否定有糖尿病。有不少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正常但是餐后两小时血糖却显著高于正常,而且依据餐后血糖水平完全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因此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40岁以上,肥胖患者,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患者和有糖尿病家族史者)除了检测空腹血糖以外还应该检测餐后两小时血糖,或者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筛查以餐后高血糖为特征的糖尿病患者。此外,也有不少糖尿病病人没有糖尿病的任何症状,也不接受常规体检,直到出现了糖尿病的并发症才到医院检查,延误了糖尿病的治疗时机。有的患者反复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去肾内科就诊,也有的患者外阴瘙痒去妇科就诊,或经久不愈的伤口感染等,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测血糖除外糖尿病。

三。坚持科学合理治疗,不轻信伪科学宣传是控制血糖达标的重要手段。近些年来,由于糖尿病患者剧增,描准了这一市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糖尿病患者有病乱投医的心理,大量兜售假药,并为其披上高端科学的外衣,骗取病人的钱财。国家药监部门已经查证的就有二十多种,一旦被查获,他们就立刻更换名称,继续蒙骗患者。什么“治愈”啦、“不用饮食控制”啦、“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最新发明”啦等等,甚至打着人民解放军、北京名医院的旗号,到处招摇撞骗。我们应该让患者及时识别这种伪科学的宣传,谨防上当,并采取科学的态度,合理的药物治疗,控制血糖达标。过去的治疗模式是阶梯时治疗,先行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效果不明显者加用单个药物治疗,血糖还是控制不住者,加用两种或三种降糖药物,最后加用胰岛素治疗。现代的治疗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采用联合药物治疗,根据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情况,选用适当的降糖药物。尽快使降血糖治疗达标。

四。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重视糖尿病。有不少糖尿病患者认为,患了糖尿病也没啥,能吃,能喝,能干,不吃药,也不控制饮食,随心所欲,到出现严重并发症,后悔已晚。糖尿病的并发症中,大血管的并发症如心脑血管并发症最为严重,可以致死、致残。大约三分之二的糖尿病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因此,不可轻视,更不可忽视。在严格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的基础上,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用药,学会自我监测,糖尿病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并发症也是可以避免的。

运动也是一种治疗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内分泌科李玉红副主任医师

运动是什么?不同人有各自独特的理解。对孩子来说可能主要是游戏,对青年来说运动是健美,对中年人运动是休闲,对老人运动是健身,对姑娘来说运动也许是瘦身,对运动员来说,运动可能是职业、是理想、是荣誉、甚至是生命。可是,运动怎么会是治疗呢?

事实上,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运动确实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运动是如何起到治疗作用的呢?运动治疗是通过肌肉活动,加速葡萄糖向细胞内的转移,使葡萄糖的分解加快,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使糖尿病患者血糖下降。运动能够增加肌肉细胞对能量的消耗,刚开始运动的时候,能量主要来自肌储存的糖原和血液中的葡萄糖;开始运动15分钟之后,人体开始利用肝脏储存的糖原,并开始用及氨基酸来产生糖;开始运动30分钟后,脂肪酸将成为主要的能量来源;如果继续运动,脂肪供能的比例不断增加,运动4小时的时候可以占到总能量的70%。

规律的运动有很多好处,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可以改善葡萄糖代谢,降低糖尿病病人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的用量;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动脉的弹性,降低偏高的血压;还有助于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病人减轻体重;还可以改善血脂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改善心肺功能,增加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对于“心思比较重”的病人还可以减轻压力,增加生活情趣,增强病友对生活的信心。

但是运动作为一种治疗方法还是很有讲究的。首先,运动并不一定使血糖下降,高强度的运动可在运动中和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升高血糖的水平,高强度的运动还可能使1型糖尿病患者或运动前血糖已明显增高的患者诱发酮症或酮症酸中毒。其次,低到中等强度的运动虽然可以在运动中和运动后降低血糖的水平,但它同时增加了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所以,应该在血糖得到初步控制后再进行运动,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的情况下再进行运动,还要在运动前后做好血糖的监测。如果出现了各种急性感染、活动后可能加重的心功能不全或心律失常、严重的糖尿病肾病、严重糖尿病足或严重的眼底病变、新近有血栓形成、明显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不能盲目强迫自己进行超过身体承受能力的运动。

那么糖尿病患者适合开展哪些运动呢?一句话:有氧运动。就是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较长、大肌肉群的运动、消耗葡萄糖、动员脂肪、增强心肺功能的运动,比如快走、慢跑、爬楼梯、打太极拳、游泳、骑自行车、跳舞、打球等。而赛跑、举重、投掷、跳高、跳远、拔河、肌力训练等属于无氧运动,是您的身体难以承受的,应该避免参与。

但是如果您是年龄>35岁,或2型糖尿病病程>10年,或1型糖尿病病程>15年,或已经有了微血管病变、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肾病(包括微量蛋白尿)、外周血管病变、自主性神经病变等情况,那您的身体就不适合进行中、高强度的运动。如果您出现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那么负氧运动、阻力运动、跳跃运动、包含憋气动作的运动(比如:举重、潜水、头低于腰的运动)对您的眼睛不利。如果您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神经病变,感觉不灵敏,那么您就不适合进行负重运动和需要足部反复活动的运动项目,如跑步机、长距离行走、慢跑、踏楼梯运动;可以进行游泳、骑车、划船、坐在椅子上的运动、上肢运动,以及其他非负重运动;但是应注意运动时所穿鞋子要舒适、在运动前后常规检查您的脚并避免过度伸展和负重的动作。

那么如何掌握运动强度呢?1型糖尿病患者:最好每天在固定时间运动,一周至少三次,每次30分钟,运动强度为最大心跳数的60%至85%。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应至少运动5次,每次30至60分钟,以增加热量消耗并帮助减轻体重,但强度可略低,达到最大心跳数的60%至70%就可以了。如果您觉得运动过后周身发热、出汗,但不是大汗淋漓,那您的运动量刚刚好。

运动时最大心率= 220–年龄

下面我们列举几种不同强度的运动供您选择:非常轻度运动,购物、散步、做家务;轻度运动,广播操、太极拳;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慢跑、骑车、爬楼梯、健身操;高强度运动,跳绳、球类运动、游泳、快跑。

运动的时间可以选择在从吃第一口饭算起的饭后1小时开始,此时血糖较高,运动时不易发生低血糖;早晨运动时,只要运动持续时间掌握得当,无明显不适,也可接受;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都可以适当地进行灵活多样的运动,但要避开药物作用的高峰。

最后,我们列举几项运动的注意事项:运动前要进行5~10分钟的热身运动,运动后要进行整理运动;制定运动计划前要和专业医生商量方案,并进行必要的检查;要选择熟悉的环境、良好的天气、穿着宽松服装和合适的鞋袜,最好和熟悉的朋友一起运动,必要的时候互相帮助;运动前后应监测血糖,如血糖过低应先加餐,并避免将胰岛素注射在将要运动的肢体上,运动时还要随身携带几块糖,发生低血糖时可以及时吃;运动中要注意自己心率的变化和感觉,如感觉身体状况不好的要马上停止运动,必要时向他人救助;运动后仔细检查皮肤、足部及关节是否有损伤,做好记录,并请专业医生对您的运动方案进行调整;如果您的血糖在运动前后保持在5.5mmol/L至16.7 mmol/L之间,可以基本能保证适度运动是安全的。祝糖尿病病友们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享受美好的生活。

医大二院糖尿病公益活动启示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但随着它在全球迅速蔓延,及其致残、致死的各种并发症的愈演愈烈,糖尿病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联合国还专门设定世界糖尿病日——11月14日。今年的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保健”。虽然中国城镇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达到10%,但国人对糖尿病的了解还很有限,糖尿病的控制更是任重道远。值此2009年世界糖尿病日即将到来之际,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内分泌科决定举办糖尿病月活动。在这一个月中,我们将为每天就诊的前二十名新诊糖尿病患者免费检测血糖,并在本月中为每一位来我院就诊的糖尿病病友免费检测血糖一次。我们还将举办以糖尿病知识为主题的四次讲座,时间定于每周五下午2点(具体讲者及内容详见科室门诊宣传栏)。欢迎广大病友积极参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注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