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围疗法

箍围疗法是借助于箍围药的截毒、束毒、拔毒作用而起到清热消肿、散瘀定痛、温经化痰等治疗效应的一种敷贴方法。本疗法古称“帖法”、“帖熁”、“围药”,即根据病情选药,研为细末,并酌取醋、酒、药汁或油类等调敷于患处四周,以箍束疮毒,消散痈肿,故以为名。

本疗法起源甚早。早在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就对本疗法有了相当翔实的载述:“凡用药贴法,皆当疮头处,其药开孔,令泄热气……凡痈,无问大小,亦(已)觉,即取胶(膏)如手掌大,暖水浸令软纳纳然,称大小,当头上开一孔如钱孔大,贴肿上令相当,须臾干急。若未有脓者,即定不长;已作脓者,当自出。若以锋针当孔上刺至脓,大好。至瘥,乃洗去胶。”该书中还列举了许多确有疗效的箍围验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则专篇论述“治痈肿贴熁诸方”,并将其具体操作方法、换药方法及其寒温贴熁辨治方等作了全面的介绍。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称“其功用,一是拔,一是截。凡病所聚结之处,拔之则病自出,无深入内陷之患;病所经由之处,已截之则邪自断,无妄行传变之虞”。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则强调“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而外治之中,尤重围药”,就是因为本疗法施用得当,确有初起者令其消散,已坚者促其破溃,溃脓者拔其余毒之效。

[基本内容]

一、治疗原则

痈疽疮肿性质有寒热之异、病势有深浅之别,因此,在选用箍围药时首先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论治。《外精精义》指出:“夫疮肿之生于外者,由热毒之气蕴结于内也。盖肿于外,有头生者,有漫肿者,有皮厚者,有皮薄者,有毒气深者,有毒气浅者,有宜用温药贴熁者,有宜凉药贴熁者,有可以干换其药者,有可以湿换其药者,深浅不同,其药亦异,以是不可不辨也。一般说来,痈疡疮肿表现为红、肿、热、痛之急性过程者,应选取金黄散、玉露散等药性寒凉诸方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瘀;其表现漫肿不高,不红不热等慢性过程,或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者,可选用回阳玉龙膏等药性偏温诸方以温经散寒,祛瘀化痰。介于上述热证与寒证之间而表现为半阴半阳者,可选取药性平和的冲和膏等方,以疏风行气,活血定痛,散瘀消肿。”

二、常用箍围药

1、金黄散: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克,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0克,天花粉50克。上药共为细末,贮瓶备用。本方对痈疽发背、诸般疔毒疮肿、湿痰流火、乳痈丹毒等症之急性期,或迁延不愈而表现为阳热实证者均可应用。

2、玉露散:芙蓉叶不拘多少,研为细末,随时调敷。也可酌加赤小豆、大黄、黄芩、黄柏、泽兰叶等。用于痈肿疖疮、乳痈不消、肠痈等证,尤适于漫肿红焮、疼痛无明显肿块者。

3、冲和散:炒紫荆皮150克,独活90克,赤芍60克,白芷30克,石菖蒲45克。共研为细末,贮瓶备用。用于痈疽发背阴阳不和,肿势不扬、微红灼热、疼痛不甚之症,也可治疗骨疽流毒等症。

4、回阳玉龙散:草乌、煨干姜各90克,赤芍、白芷、南星各30克,肉桂15克。共研为细末,贮瓶备用。用于痈肿漫肿、不焮痛发热之阴寒证。

三、操作方法

1、调敷赋形剂:

根据患者病情性质与病变阶段,箍围药可选择各种液状赋形剂调配,以增强其药效作用。常用的赋形剂有醋、酒、蜂蜜、葱汁、姜汁、麻油、各种新鲜草药汁等。如箍围药与醋调敷,能增强其解毒祛瘀软坚等作用;以酒调敷,可促使药性散发,并增强其活血通络等作用;以金黄花、蒲公英等汁调敷,则取其清热解毒之性,以葱、姜、韭、蒜等汁调敷,则取其辛通散邪之长等等。现多用凡士林油配制,尽管也有配制和使用方便等优点,但总不如按照患病情况采取不同的赋形剂调敷来得针对性更强一些。

2、箍围敷贴方法:

先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赋形剂,将箍围药调和至干湿适中的药糊。如果箍围药物自身含有汁液,如鲜仙人掌、鲜芙蓉叶等,则可捣烂成糊状后直接敷用。病人取能够充分暴露敷贴药物患处的体位,医生将患处洗净擦干,有创口者则应清创消毒后,把箍围药敷贴于患处。有些部位在敷药后可能污染衣物或容易脱落,则应用纱布或胶布包扎固定。

上箍围药时,如果是痈疽、疮疖初起,或肿势散漫者,可满敷其患处;若其毒已结聚,或破溃后余肿未消,宜敷贴其四周,中间留一小孔,以便箍围拔毒。涂抹箍围药时,其范围一般应略超出其肿起外缘。

[临床应用]

本疗法对痈疽、疮疖、丹毒、瘰疠瘿瘤、毒虫咬伤等均有较好的疗效。在其初起阶段,用箍围药涂抹敷贴后大多可立见功效;病情较重者,亦可配合汤剂内外同治,以缩短病程。箍围治疗而使其毒聚脓熟,可用针、刀决破排脓;脓溃以后,可敷贴提脓祛腐、活血生肌类的药膏(参见“薄贴疗法”),以促使其疮口早日痊愈。

一、锁喉痈(颈部蜂窝组织炎)、丹毒、毒虫咬伤

出现焮红肿痛而无明显结块之阳证者,可用玉露散适量,加入菊花、丝瓜叶、蒲公英等鲜草汁,或金银花露调成糊状后箍围外敷。初起者,也可将新鲜野菊花、大叶芙蓉花、蒲公英等酌取一二,捣烂箍围;成脓期,可用玉露散加大黄、黄连、黄芩、黄柏细末,以蜂蜜水调敷患处。

二、痈疽、疴疮、疖肿等

出现红肿热痛而有肿块者,宜以金黄散适量,加入菊花丝、瓜叶汁或金银花露调敷患处。如急性乳腺炎(乳痈)、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等,还可用鲜蒲公英150克、野菊花45克、连翘30克、乳香5克合捣外敷,或取鲜仙人掌150克去皮刺,捣烂箍围。疖肿、疔疮,可用露蜂房1个,烧存性,酌加大黄、黄连、黄芩粉,用茶油或麻油调敷。

三、化脓性骨髓炎、乳腺增生及纤维腺瘤、甲状腺肿、甲状腺瘤等

初起阶段或慢性时期,无明显的寒证或热证表现者,宜以冲和散适量,加入葱汁、陈酒调敷,可起到活血消肿、疏风化痰之作用。

四、骨结核伴有寒性脓肿、淋巴结核

中医辨证属阴证者,宜用回阳玉龙散热酒调敷,或用凡士林调成软膏外敷。淋巴结核患者也可以用蓖麻子、没药、大枫子、林鳖子、松香各等份,捣烂敷于患处。或用生半夏、生南星等份,捣为细末,以醋调敷。

[注意事项]

1、在运用本疗法前,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合适的箍围药和赋形剂。就其基本原则而言,阳热证不得选用以温热药为主组成的箍围药,以免助长火毒;阴寒证不得选用以寒凉药为主组成的箍围药,以免导致寒痰凝瘀不化。

2、调配箍围药时,要注意掌握好药物的干湿程度,以既不至于流淌,又不致于脱落为适宜。敷贴之后,箍围药应保持湿润,如果药已变干或脱落,则应随时更换,使其药力持续作用于患处。

[按语]

箍围疗法是中医外科常用的行之有效的外治法,其使用的药物有截毒、束毒和拔毒的治疗作用而能箍集收束疮毒,故称之为箍围药。在治疗时,它又可借助于各种赋形剂的药性而增强其温通、活血、清解、消散等治疗作用,因此配以适宜的赋形剂调敷患处,也是提高疗效所不容忽视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注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