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西瓜”来了就要丢“芝麻”

    毕业生:花钱吃“后悔药”值不值?

  小吕是某高校建筑专业毕业生,早在去年11月就已经和一大型建工集团签了约,正欲打点行装,却传来北京某建筑公司欲“横刀夺爱”,思来想去还是到北京发展吧。于是,他又辗转于违约金等事情中,一番折腾后的小吕深有感触:“我有些后悔当初的草率,5000元就这么扔了,以后签约时一定要慎重、不盲目、不匆忙,否则劳神又伤财。”

  像小吕这样花钱吃“后悔药”的毕业生为数不少,“见到好单位谁不想去呀?现在就业形势不太妙,招聘会上我们只好逮着一个算一个,可签完就后悔怎么这么便宜就把自己卖了?”小吕还算心疼钱,但有些人却不然,一开始就互相打听违约金的行情,有的还甚至乐此不疲地吃了好几回“后悔药”。

  毕业生小邵最近就一直很烦恼,因为一家中意他的单位要他在一周内签约,而他中意的一家单位却还在决策中。签了怕错失更好的良机,不签怕竹篮打水,有点类似于股市抛与不抛的抉择。

  “薪水不满足、待遇不够好、职位不理想、专业不对口、前途不光明”成了毁约的五大理由,加上单位进校招聘过早,而考研、公务员考试较晚等因素,一些毕业生为求安稳先签约,以后再谋高就选择违约也不足为怪了。

  企业:煮熟的鸭子为什么飞了?

  都成意中人了却和别人眉来眼去,签约又毁约,用人单位自然措手不及。一般公司都根据岗位需求来确定招聘人数,众里寻人千百度,总算挑了几个顺眼又顺心的,一转眼改旗易帜了,这尴尬又怎么形容呢?
  
  “我们没办法啊,一位大学生一直在我们公司实习,和她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后没多久,连名片、办公桌都配备好了,她却提出毁约。”某公司一位人士谈起毁约大摇起头,一脸无奈。

  人走岗位在,用人单位必须从头再来,另起炉灶。可时间上晚了,别人多半与别的单位签订了合同,而一旦选中那些有约在身的,等于挖人墙角,新一轮违约由此产生,造成恶性循环。虽然企业对毁约说不的态度相当坚决,但缺乏相关机制约束,主动权不在企业手里,奈何不得。

  对毁约问题,某高校人士认为,毁约使学生个人诚信度打折扣,也降低了学校与用人单位间的信任度。学校应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少教育界人士也指出,要减少毁约现象,不能只靠单一的行政手段,也需依靠市场自身规律来进行调节。

  话说回来,毕业生毁约现象也是就业市场在阵痛中逐渐成熟长大的真实反映,而长大是要付出代价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注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