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 让我欢喜让我忧!

副标题#e#

在人们心目中,维生素类药物都是“补品”,是蔬菜、水果的“代用品”,副作用少、安全性大。因此,不少人吃维生素类药物犹如吃蔬菜、水果,非常随便,有时饭前吃,有时饭后服,没有规律。

估计很多人都看过类似下文的报道:

大量的维生素A会减少健康人大脑中的血流量,引起头痛头晕。此外,还会损害手臂和腿部的关节。

过量服用B族维生素,也会引起许多问题,如过多的维生素B6可以使人体神经中毒。

过多的维生素C可以引起胃痛和肠功能失调。同时,大量服用维生素C还可影响红血球的产生,使人身体虚弱、疲劳。

维生素D服用过多可能会引起维生素D过多症,表现为口渴、眼部发炎、皮肤瘙痒、呕吐、腹泻、尿频以及引起人体空腔脏器的异常沉淀。

维生素E过量使用会引起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如与雌性激素合用,还将引发血栓性静脉炎。

另外,大量服用维生素还会影响服用其他药物的效果,而服用维生素一旦上瘾,突然停止服用,会引起身体不适。

看了这则信息,相信很多人都很惊讶—维生素也这么可怕

其实,大可不必惊慌,上述观点未必正确,这里有一个是否“长期过量”服用的问题。

懂得些毒理学的人都该明白一个道理:有毒无毒,关健是量的多少。让一个人一顿吃2斤米饭,肯定会把一个人撑死,没有人会那么干。同样,也不会有人一口气吃半瓶维生素C或100粒维生素E。即使偶而吃多了,也未必就出现上述的症状。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葛可佑教授曾在驳诉“维生素C能致癌”的新说法中反复强调说:“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这样的结果随时会有,但要成为科学的结论就要经得起很多次的重复。一个结果、一次实验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到底要不要服维生素

从200多年前开始,人类就认识维生素(维生素C)了,最后一种维生素(维生素E)被发现到现在也已经70余年,但是科学家对维生素的研究从未终止。像其他受关注的事物一样,服用维生素保健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论。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争论已经不是单纯的学术意义的争论了,而是哲学态度的冲突。面对大量的但仍然是有限的研究,保守主义者认为,用维生素保健仍然缺乏证明其有效并且绝对安全的证据,所以反对服用维生素保健;而实用主义者则认为,哪怕是或许有效和相对安全就值得一试,所以支持服用维生素保健。显然,现在后者的声音占了上风。

90年代以来,服用大剂量维生素的做法已日益流行。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维生素制品被摆在食品超市中出售。不久前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的调查表明,有43%的人服用多种维生素来防癌。在中国一些城市的某些人群,特别是白领女性等服用维生素是非常普遍的。仔细分析,服用维生素出自两个目的:

一种情形是缺而补之,以预防维生素缺乏,其目标是达到维生素的生理需要量。

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维生素的每日推荐量(RDA)的剂量通常很小,即使加上食物摄入的部分,维生素的总摄入量也只是略多于生理需要量。因此不必担心维生素过量中毒或者有什么副作用,更何况现实生活中维生素缺乏相当普遍,例如偏食的儿童、对体重敏感的青少年、不吃早餐的人、饮食不规律的成年人、减肥者、素食者、营养需要大增的孕妇和乳母、疾病患者、饮食受限的老年人、食物过精过细的人、从不关心食谱的人等等,此时补充适当剂量的维生素是有益的。大量的研究也表明,补充生理剂量的多种维生素可以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提高免疫能力。因此,如果不是只重视维生素补充剂而轻视食物,也不试图用维生素补充剂代替食物,并且坚持合理使用的原则,那么补充适当剂量的维生素就是可取的。一些权威的营养学家如苏祖斐、沈治平、方圻等均有每天服用小剂量维生素的习惯。

另一种情形是“不缺也补”,即使用大剂量维生素延缓衰老、美化皮肤、防治疾病和癌症,实际上这已经与机体是否缺乏维生素无关。

这种补法招致更大的争论。不过,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这种做法,即使那些效果并不都是真的,但大剂量服用维生素的确有效果,即使服用大剂量维生素并不绝对安全,但只要注意掌握剂量,毒副作用是很容易避免的。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葛可佑教授在与记者谈话中透露,他已坚持服用维生素C达10年之久,一般每日的服用量为400毫克。

上海人摄入维生素略显不足

据最近上海地区居民营养调查显示:上海人每人每天维生素A的摄入量只有573.4微克,摄入量是供给标准的69.91%,明显不足。维生素B1,每人每天的摄入量也只有1.2毫克,摄入量是供给标准量的88.6%。维生素B2,每人每天摄入量也只有1.0毫克,摄入量是供给标准量的75.4%,都显得不足。

认识维生素

生活中,人们熟悉的维生素有10多种,从最基本的生物化学概念来看,它们是这样的一类有机物:在人体内的含量很小,但生理作用很大,因为它们往往作为体内一些重要酶的辅助成分,参与广泛的生化反应,决定了某些十分重要的代谢过程。因此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一类营养物质,主要有维生素A、D、E、K、C、B1、B2、B5、B6、B12、叶酸、生物素、胡萝卜素等。维生素按其溶解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维生素A、D、E等为代表的脂溶性维生素;一类是以维生素C、B1、B2等为代表的水溶性维生素。

与我们熟悉的三大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不同,维生素虽然参与体内能量的代谢,但本身并不含有能量,所以补充维生素不会导致通常所说的营养过剩,也不会引起肥胖。同时,由于其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直接供给,一旦食物中缺乏某种维生素,则无一例外地引起相应的代谢障碍,并表现出相对特异的临床症状,例如维生素C缺乏导致坏血病;维生素B1缺乏导致脚气病;尼克酸(有时也称为维生素B5)缺乏导致癞皮病。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典型表现已不多见了,更多的是非典型的亚临床缺乏状态。

经常上感——是不是缺乏维生素

缺乏维生素A最容易识别的变化是夜盲症,但此症状仅在维生素A严重耗竭时才出现,轻度维生素A缺乏的症状和体征容易被忽略。

维生素A缺乏首先累及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眼及其附属腺体,以及消化腺等的上皮表层,可以使正常未角化的角皮表化,降低或尚失功能。缺乏维生素A的常见表现如下:

眼部:以干燥、溃疡、角膜与结合膜干燥症为特征的角膜软化症。

支气管呼吸道:维生素A缺乏时,支气管呼吸道上皮粘液分泌变成为角质化,由此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高。同时,肺和其他组织的弹性也降低。

皮肤:出现表皮角化和干燥,可见累及毛囊和皮脂腺的丘疹,尤以四肢为明显。

泌尿生殖系统:维生素A缺乏症常并发尿路结石。生殖异常包括精子生成障碍,睾丸变性,流产和胎儿畸形。

预防用量:婴儿1500单位,1~6岁1日2500单位;男性成人1日5000单位;女性成人1日4000单位;孕妇1日5000单位。

缺钙——是不是维生素D在作怪

一般认为,只有钙与磷酸盐的血浆浓度适宜时,才呈现骨形成的正常速率。维生素D缺乏时人体吸收钙、磷能力下降,钙、磷不能在骨组织内沉积,成骨作用受阻。在婴儿和儿童,上述情况可使新形成的骨组织和软骨基质不能进行矿化,从而引起骨生长障碍,即所谓佝偻病。钙化不良的一个后果是佝偻病患者的骨骼异常疏松,而且由于支撑重力负荷和紧张而产生该病的特征性畸形。

在成人,维生素D缺乏引起骨软化病或成人佝偻病,最多见于钙的需要量增大时,如妊娠期或哺乳期。该病特点是骨质密度普遍降低。另外,白领女性中维生素D缺乏有增加趋势。专家分析认为,这与现今女性追求美白、瘦身的风气有关。过分美白,特别是极少接触阳光者会导致皮肤合成不足;而追求瘦身,过分素食导致膳食供给亦显不足,从而导致维生素D缺乏。

预防用量:成人1日400~800单位;儿童1日500~1000单位。

倦怠、疲劳——是否用点维生素

维生素C在体内参与多种反应,如参与氧化还原过程,在生物氧化和还原作用以及细胞呼吸中起重要作用。从组织水平看,维生素C的主要作用是与细胞间质的合成有关。包括胶原、牙和骨的基质,以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的接合物。因此,当维生素C缺乏所引起的坏血病时,伴有胶原合成缺陷,表现为创伤难以愈合,牙齿形成障碍和毛细血管破损引起大量瘀血点,瘀血点融合形成瘀斑。轻度缺乏维生素C的患者常表现为倦怠、疲劳、牙龈出血、关节和肌肉疼痛等。

此外,维生素C还可减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低毛细血管的脆性,增 #p#副标题#e#加血管弹性,刺激造血功能,加速红细胞的生长;具有中和毒素,促进抗体生成,增强机体的解毒功能及对传染病的抵抗力;有抗组织胺作用及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生成的作用。

新近的研究还表明,维生素C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作用,如让胆固醇值下降;防止女性卵巢过早老化,维持正常排卵;缓解精神压力等,因而白领阶层女性更应适当补充维生素C。

头痛、失眠——别忘了维生素

维生素B1是人体能量代谢,特别是糖代谢所必需的,故人体对硫胺的需要量通常与摄取的热量有关。当人体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糖类时,维生素B1的需要量最大。维生素B1还是维持心脏、神经及消化系统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当维生素B1缺乏时,按其程度,依次可出现下列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干性脚气病)、心血管系统反应(湿性脚气病)、Wernicke(韦尼克氏)脑病及Korsakoff综合征(多神经炎性精神病)。

正常人群中,轻度缺乏维生素B1者十分普遍,但容易被忽略。缺乏者首先出现的症状是体弱及疲倦,然后出现头痛、失眠、眩晕、食欲不佳等症状。个别的还会出现浮肿,血压下降和体温降低等体征。

口角干裂、口腔溃疡——维生素B2有奇效

维生素B2,又称核黄素。核黄素在一般食物中含量都很少,因此人群中缺乏B2的发生率很高。同时核黄素缺乏常与其他维生素缺乏并存,很多症状也并非核黄素缺乏所特有,因此诊断较难。临床上诊断多采用先服用后确诊的方式。

核黄素缺乏一般表现为疲劳,工作能力下降,伤口不宜愈合等。特征表现主要是口腔溃疡、口角干裂、唇粘膜脱屑、色素沉着;睑缘炎症,眼睛充血、畏光、流泪等;舌肿胀、舌触痛;皮脂增多,轻度红斑等。

新近的研究还表明,核黄素与人的性生活质量有关,当人体缺少核黄素,尤其是严重缺乏时,人体腔道的粘膜层就会出现问题,引起粘膜病变,造成粘膜细胞的代谢失调。对于女性生殖器官所造成的伤害则更为严重,典型的症状有阴道壁干燥、阴道粘膜充血、溃破等,往往会直接影响性欲,造成性欲减退、性冷淡。维生素的发现

维生素英文vitamin(生命胺),音译为维他命,是人体所必需的一类有机营养素。

人类对维生素的认识始于3000多年前。当时古埃及人发现夜盲症可以被一些食物治愈,虽然他们并不清楚食物中什么物质起了医疗作用,这是人类对维生素最朦胧的认识。

1912年,波兰科学家丰克(Funk),经过千百次的试验,终于从米糠中提取出一种能够治疗脚气病的白色物质。这种物质被丰克称为“维持生命的营养素”,简称Vitamin(维他命),也称维生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维生素种类被人们认识和发现,维生素成了一个大家族。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将维生素按A、B、C……排列起来,一直到到L、P、U等共有几十种之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又发现维生素B是一个复体,遂又逐级细分。在这期间化学和生理学突飞猛进,科学家为了更准确地描述维生述的状态,而将许多维生素冠以化学名称,如维生素B1称之为硫胺素,维生素B5称之为烟酸等。

误区

饭前饭后吃维生素都行

在人们心目中,维生素类药物都是“补品”,是蔬菜、水果的“代用品”,副作用少、安全性大。因此,不少人吃维生素类药物犹如吃蔬菜、水果,非常随便,有时饭前吃,有时饭后服,没有规律。

其实,服用维生素类药和用其他药一样,也有一定的规定、要求和注意事项,那就是饭后服。因维生素类药口服后主要由小肠吸收,若在饭前服用,因胃肠道没有食物,空腹服时药物被迅速吸收入血,致使维生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增高,尚未被人体利用之前即经过肾脏通过尿道排出体外,使药效明显降低。

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B6空腹服利用率减少,而饭后服吸收率稳定,吸收率随给药量上升而直线上升。这是由于进食后使胃内容物排出速度减慢,使药物被缓慢运送到小肠上部,避免了吸收机制中的饱和现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注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