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里,谨防病从口入

俗话说:病从口入。夏季来临,随着气温的增高,细菌易繁殖,食物易腐烂变质,每年的夏季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期。作为消费者,了解和掌握一些食物中毒知识,平时讲究饮食卫生,注意饮食安全,对于提高生活质量,预防食物中毒,是很有必要的。

食物中毒的界定和危害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病原体,使人体患感染或中毒性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其中的中毒性疾病就是我们常说的食物中毒。我国对食物中毒的概念作了更详细的解释,即: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称为食物中毒。它的特点是:潜伏期短,来势急剧,同时间内会出现大量的病人同时发病;临床表现相似,并以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病人在一段时间内都食用过同样食物,发病范围局限在食用同一种有毒食物的人群。

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全世界每年有数亿人因食物污染而患病,发病率为5%-10%,我国平均每年有近5万人因食物中毒而使健康受到损害,每年因食物中毒死亡300多人。另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被认识并得到报告的食物中毒仍然只是实际发生的很小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实际发生和报告的病例数字比可能为100:1,发达国家可能不足10%,因而说,每年食物中毒的实际发生率是很高的,食物中毒的危害性也是相当大的。

如何预防食物中毒在日常生活中,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点:一是对食物的加工不当;二是生熟食的不分开导致交叉感染;三是误食有毒食物;四是食物过期变质。那么,如何预防呢?

要慎重选购食品。在选购食品时,尽量到正规的超市(商场)购买,不要买路边摊贩出售的自制熟肉、凉拌菜、豆制品,更不要采摘、捡拾来历不明的食物,不吃过期的、无标识的、包装破损的食品,在购买食品时,一定要仔细辨别食品的出厂日期和有效期,不要购买“三无”产品。在选购食品时也要根据食品的色、香、味、形状来判断所购买的食品有无发生腐败变质。

正确加工、加热熟食。平时工具、案板要勤清洗、晾晒、消毒。把加工生熟食品的用具分开使用,经安全加工的熟食品,不要与生食品放在一起,因二者一接触,就可能造成交叉感染。要彻底加热食品,食品所有部位的温度都必须达到70摄氏度以上,因许多食品大都被病原体污染,彻底加热便可杀灭病原体,保证食用的安全。比如,夏天在食用海鲜食品时,更应该煮熟、炒熟或炸透后再吃。用水焯、用醋拌和用酒醉的加工方法都是不安全的。像毛蚶、螺蛳、甲鱼、牛蛙等这一类水产品,体腔内都存留有霍乱弧、甲肝病毒等,如果加热不彻底,就会被人体吸收而致病。

要注意妥善贮存。应将生熟食品分开贮存,并存放在不同的容器内,不要把新鲜食物与剩余食物混在一起,以免相互污染,需保留的食品或剩余食品,要贮存在60摄氏度以上或10摄氏度以下的条件下。尤其是在贮存4个小时以上时,必须采用此种方法贮存。婴幼儿食品要现吃现做,不要贮存。对粮食、蔬菜要放在通风洁净或密闭的地方,离地面要有隔离台。并要彻底消灭蚊、蝇、蟑、鼠,许多食源性疾病、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都是由此类动物引起的。

夏天应尽量少吃冷饮冷食。夏天天气炎热,人们爱吃冷饮冷食,尤其是孩子,像雪糕、冰淇淋,更是不离手。冷饮好吃,但不能无节制地猛吃猛喝。这样就会把胃液稀释,造成胃中正常菌群的紊乱,降低了局部抵抗力,为致病菌的侵入创造了条件,容易发生腹泻。在吃生食品时,要彻底进行清洗,并最好佐以大蒜、醋等天然抗菌食品,以减少致病菌的危害。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讲究卫生、减少疾病”,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讲究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十分必要。在日常生活中,要常剪指甲,勤洗手,每次在饭前、便前便后,必须把手洗净。加工完生肉、鱼类、禽类食品后,如再处理其它食品,必须再次洗手。假如手受伤感染了,最好不要直接接触食品,或进行消毒处理。

发生食物中毒,应如何处理在发生食物中毒后,一定不要惊慌,注意采取以下措施:不要再继续食用可疑中毒的食品,对中毒者,使用紧急催吐方法尽快地排除毒物。一般是用手指刺激咽部催吐等,并尽快将中毒病人送往就近的医院诊治。

注意保留导致中毒的可疑食物以及病人呕吐物,保护好现场,并及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协助有关部门调查处理。

根据不同的中毒食品,采取不同的方法,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对导致中毒的食物和中毒场所进行消毒处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注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