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了毕业生的“奶酪”?

    “到底发出去了多少份简历我自己也记不清了,但现在一点消息都没有。”2003年1月初,坐在电脑前的小蒋的眼神里透出些许疲惫。

  作为北大2000级政治经济学硕士毕业生,小蒋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套具体慎重的打算。他希望进入投资银行、外资企业或像移动通信那样的大公司做一个高层管理人员。

  小蒋对记者说:“我去过一次招聘会,就是在农展馆举办的那场,然而从此决定再也不去了,因为那种地方根本没有机会。”谈起招聘会现场人山人海的盛状,他还心有余悸,“不仅如此,那些参展的单位感觉也没有太多诚意,要求高得不合理,待遇却少得可怜。偶尔有几家好一点的公司,但也只招很少几个人。”面对并不乐观的现状,小蒋依然沉着自信,“我不赞同现在社会和媒体都在宣传的‘先就业再择业’的观点,因为跳槽的成本太高。我清楚自己的实力和目标,也有信心可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在北大的毕业生宿舍里,记者还采访了公共经济学、环境学、哲学、中文、天文、物理等几个专业的数十名学生。他们有的准备出国,有的接着读博,有的全心找工作,还有的哪一个也不放过,“脚踏三只船”,但“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特别严峻”是他们共同的感触。

  哲学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说,他们班大概有50人,除1/3继续读博之外,其余的都一心找工作,但目前一个接收函都没有接到。政府管理学院的一位老师也说:“往年的这个时候已经有很多人签了,起码也有个意向,但今年很多人连意向都没有。”当问及是否是北大学生要求太高时,一位男生脱口而出:“别说对工作要求高,有人要就不错了!”

  在一年之初就来评价今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似乎为时过早,但大量悲观的预测性的报道在去年10月就开始接踵而来,认为高校自1999年大幅度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将在2003年毕业,2003年将是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也是就业高压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注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