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怨谁

    就“名校生就业问题”做了专题讨论,尽管名校生毕业已经不再是皇帝女儿不愁嫁,但他们中或多或少还存在面子问题、缺乏就业常识等灰色地带。本报记者在就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追踪采访中发现,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心态是将自己等同于过去的高中生。
  找工作难已经到了“残酷”、“严峻”的地步,这是今年高校毕业生和他们的家长最头疼的问题。毕竟,那么大的毕业生基数在那里摆着,却没有那么多职位空间留给他们。据了解,今年全国大约有100多万大学生毕业。我国高等院校从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明年将有更大量的大学生走上社会寻求就业机会。

  一位毕业生至今回忆起来还能清楚地记得:当年他们赶上了扩招第一年,全社会都沉浸在喜悦中,感受着中国终于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的云端拉向接近大众教育的地面。许多高考大省,从十几个人选一个一下子变成了两个人取一个。如此众多的大学生,改变了教育资源闲置的状况,促动了高校的一系列改革。和这位毕业生一样,很多人还没有回过味来,在觉得毕业还遥遥无期的时候,一转眼就该各奔东西了。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各式各样的毕业生招聘会总是挤满了人,大家甚至不问是什么招聘活动,是谁举办的,只要有便闻风而动,纷纷往各种单位的展台上递材料。甚至有些大一的学生被这种气氛熏得也慌了神,未雨绸缪地为将来找工作打前站。许多过去无人问津的企业也有许多高质量的名校学生、硕士博士生前来投奔。

  有人将大学生就业难“怪罪”为扩招导致的后果。然而事实是,中国高等教育水平仍不及印度,目前还处于“精英阶段”,距离大众化的水平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据世界银行划定的界限,高校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才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按计划,2005年中国将达到15%这个大众化最起码的标准。这意味着连续若干年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持续攀升。“我们所交的费用远远大于过去的师兄师姐。我们的大学教育不再由国家全包,而是采取国家、学校、个人各投入三分之一的做法。那么,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既然投资了,我们理所应当地应该享受回报。”

  在扩招后的首届大学毕业生中,上述的观点十分普遍,在他们看来,学费高就应该等于工作好。

  而现在的实际情况竟然成了大学毕业生有可能失业或者在低收入的行业工作。这些毕业生想不通,如果这样,为什么当初还要上大学?早早工作还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

  有关专家认为这种观点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教育是一种长线投资,它完全可能周期长见效慢,而大学教育对个人素质的提升与知识熏陶是其他自学方式无法替代的,在短期内也是很难用金钱检验的。”

  随手翻一下中国国家政治局常委的履历,你会惊奇地发现这些从名校毕业的高材生大学毕业的时候几乎都有几年至十几年在工厂当技术员的基础工作经历。而且他们中很多人也并不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中心城市工作。

  一位教育专家表示,作为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人数只有现在的几十分之一,他们应该服务于社会最热门的职位。即使退一步说,他们当时打上了许多时代的烙印,是政府的决定,或者当年最吃香的行业就是工厂技术员。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恢复高考,一年录取的人数甚至不如现在招的研究生数量多。由于经济迅速发展,他们毕业以后有了令人羡慕的干部指标,被国家统一分配到比较热门的单位,拥有了别人羡慕的职业。和现在的学生比起来,这也是公平的。

  因为从人数比例上说,高收入阶层占人口比例是一定的。而当年,毕业生人口数量非常少,比如满打满算一年有20万人能获得比较好的工作,现在,如何能让100万人找到像过去一样尖端的热门企业?这对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有点太高了。

  而很多人到现在还总以为大学毕业生就是专门人才,出了校门就要做“白领”。这种期望值本来就存在问题。其实大量的大学毕业生不过是普通劳动者。不同的是他们受过专门训练,素质较高,有较高的行业水平。更多专家认为大学生刚毕业的工作岗位应当还是在基层,不一定出了校门就是白领。专家预测,将来的情况是,如果你没受过高等教育,连普通的基层岗位也找不到。现在有一些中专生毕业到工厂当技术工人,这在目前情况下还行得通。水涨船高,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这种岗位会越来越少,各地和各行业就业的起点也将会相应提高。

  其实大学生应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特别是服务业。就业面应该打宽,要安于做许多过去高中生做的事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注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