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亚健康人群保健科学养生饮食保健四季保健生活保健家庭保健心理康复保健家庭医生健身保健品保健资讯

婴幼儿期孩子特殊心理现象

时间:2024-10-19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婴幼儿期的孩子,在心理发展方面具有许多特有的现象,了解这些特有的心理现象,对我们父母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婴幼儿期出现的一些特殊心理现象作分析,以便年轻父母们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教育自己的孩子。

  ·踢凳子可以“出气”
  一天,一个5岁多的小男孩被小凳子绊倒,他很生气,站起来后,怨恨地朝那凳子踢了几脚,由此,他的气也就消了。
  分析:他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脑子里有一种泛灵论的思想,他们认为周围的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思想感情的活物,凳子也不例外。所以踢几脚凳子,“报仇”以后,幼儿的心理也就恢复了平衡。
  教育提示:不要有意无意地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来为其行为的过错推卸责任。比如,孩子不小心被木条绊倒,成人就不应该指使孩子或帮孩子去“打”或“骂”将孩子绊倒的木条。因为这样做等于为孩子推卸责任,这不利于他们责任感的形成。事实上,孩子跌倒不是“木条碍事”,而是他自己不小心,应受到责怪的是他自己而不是木条。

  ·不是说谎的说谎
  一个4岁多的女孩,非常喜欢邻居小朋友的长毛绒娃娃,在她的再三要求下,妈妈答应在她生日的时候送给她一个同样的娃娃。可是,第二天她就告诉幼儿园的小朋友:我妈妈给我买了一个漂亮的长毛绒娃娃棗可漂亮了。事实上,她妈妈还没有给她买长毛绒娃娃,因为那时离她的生日还有3个多月。
  分析:这是三四岁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过程性的心理现象,到孩子六七岁或者更大些时,这种现象就会自然消失。这时候的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心理现象,是因为他们能力有限,往往把想象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混淆,不能清楚地把它们区分开来,因而会把童话故事当成真的,也会把自己臆想的事情、渴望的内容当作真的,并以肯定的形式加以叙述。
  教育启示:孩子出现这种“叙述与事实不相符”现象,并不存在“虚荣”和“故意说谎”的成分。因此,我们不能将之视为“不诚实”之类的品德问题,否则,这个“不诚实”的标签将会成为孩子今后发展过程中难以逾越的障碍。我们要做或者应该做的是:耐心地帮助孩子把事情弄清楚,把现实的东西和愿望中的东西区分开来。

  ·孩子哭闹的选择性
  许多孩子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慈祥的母亲面前常以哭闹来进行“威胁”,进而达到目的;在严肃的父亲面前,却变得十分乖巧,从不敢尝试以哭闹来达到目的。这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独生子女的一种心理现象:哭闹的选择性。
  分析: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哭闹的选择性主要是因为孩子从小在不同的人面前哭闹,受到不同的强化所致。比如,孩子从小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母亲面前,只要一哭闹,想要什么,肯定就能得到什么——这是对孩子哭闹任性行为的一种正强化;而在严肃的父亲面前,以哭闹作“威胁”,不但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反而会遭到父亲的责骂甚至有时还挨一顿打——这是对孩子哭闹任性行为的一种负强化。由于大人的不同强化,所以孩子的哭闹任性行为也就有了选择性。
  教育启示:当孩子向我们提出要求时,如果他的要求是合理的,他不哭闹,我们也要想办法满足他,不要等到他哭闹后才给予满足,否则就会强化孩子以哭闹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的倾向;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任凭他怎么哭闹,也不能满足他——这方面父母和爷爷奶奶们态度一定要一致且坚持到底,否则也会强化孩子以哭闹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的倾向,给以后的教育带来障碍。

  ·正常的自言自语
  在孩子3~5岁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在做游戏时常常一边做着各种动作,一边叽叽咕咕地说话。比如有位4岁多的小女孩假装给布娃娃打针,并对着布娃娃说:“你生病了,我给你打针,要勇敢,不要哭泣……”又如,在下棋的时候,在走棋之前,有的孩子也常常自言自语地说:“应该这样……不对……先走那个……这就好了……”
  分析:对孩子的自言自语,许多父母很是担心,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精神有问题。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种自言自语是孩子发展的一个的阶段,这种自言自语是孩子思考问题过程的一种“伴奏”,到6~7岁时大多数孩子能将这种“伴奏”转变为“默默的思考”——像我们成人一样,只有当思考发生困难时,才会再次出现自言自语现象。
  教育启示:孩子的自言自语有两种:一是游戏语言,一般3~4岁的小孩子在一边游戏或活动时,一边自言自语;二是问题语言,它往往发生在孩子5岁左右,孩子遇到困难而产生怀疑时就会出现自言自语。对这个时期的孩子出现自言自语现象,做父母的没必要担心,一般7岁以后,它会自行消失。

  ·百听不厌和百看不厌
  许多年轻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验,三四岁的孩子对一个生动的故事往往会百听不厌,故事刚讲完又要求再讲下去,有的故事孩子都听得很熟了,甚至大人讲错了他都会纠正,但他还是乐意听爸爸妈妈给他讲。
  分析:这既不是因为他们娇气喜欢缠人,也不是因为他们关心故事中主人公的命运,而是因为在听故事时,孩子头脑里会呈现出生动的形象,因而感到了满足的缘故。这是这个时期小孩想象发展所特有的一个特点: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同样的道理,孩子对喜欢看的动画片总是百看不厌也是这个道理。
  教育启示:孩子的这种“百听(看)不厌”的心理是许多年轻父母不能理解的,也是许多缺乏耐心的父母所无法容忍的,又是许多年轻父母与孩子发生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孩子的这种“百听(看)不厌”的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地消失。

  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所以希望年轻的父母们多研究,多了解孩子的心理,更好地理解孩子,体谅孩子,教育好孩子。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无相关信息
保健知识

保健图文信息
康恩贝
康恩贝
这种“酱油”,不能叫酱油!
这种“酱油”,不能叫酱油!
羽绒服上有油渍 哪些招数最靠谱
羽绒服上有油渍 哪些招数最靠谱
冬天适合在家养的花,让寒冷冬日芬芳满屋
冬天适合在家养的花,让寒冷冬日芬芳满屋
用好“圆”,惊艳圆满你的新年之家
用好“圆”,惊艳圆满你的新年之家
浅谈高压水射流清洗与化学清洗的区别
浅谈高压水射流清洗与化学清洗的区别
省多多加油卡,亿店联盟,全国88折加油卡批发合作
省多多加油卡,亿店联盟,全国88折加油卡批发
儿童医院的快乐密码
儿童医院的快乐密码

企业网 中专招生 外贸软件 极客123 郴州男科医院 郴州东方医院 香港富途優惠開戶 WPS下载 果凍威而鋼哪裡買

关于我们 | 打赏支持 | 网站投稿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5 xbj.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保健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