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谦谈:会吃才健康

  吃,是一门大学问。常见的一些疾病,至少十有八九和饮食不当是有关系的。所以我们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对,会吃之人才能吃走疾病,吃来健康。本书讲的是中医饮食养生,包括中医饮食养生观念、人群养生、四季养生、现代人典型体质养生等内容。阴阳失衡是百病之源,不管是体内五脏六腑的运化,还是食物、中药四气五味的辨证治疗,都围绕着阴阳平衡来进行。基本方法是辨证养生,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因人而异。生搬硬套是饮食养生的大忌。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然后才能知道自己应该吃什么,不应该吃什么,什么东西要多吃,什么东西要少吃;才能知道怎样吃走疾病,吃来健康。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周礼·天官》记载周朝时就已把宫廷医生按医疗性质分为四种:疾医、疡医、食医、兽医。随着历史的发展疾医、疡医、兽医大多得到了完整的保存和传承,但民间正式就业的食医大夫,在宋代以后就已绝迹。其学术思想只能从在历史典籍和医家著述中觅得踪迹。

  食医作为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医疗形式在远古年代产生,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为体,以中国传统医学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学说为用,以药食同源的理念为基础,从中医独特的角度专门研究营养学和烹饪学,通过饮食疗法为中华民族的健康服务。

  中国古代食医研究饮食疗法,从现有文献方面考证,在周秦之间,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具有很丰富的经验并得到了很普遍的应用。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身边就曾有易牙、开方、竖刁为其营养饮食服务。《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收载365种药物,其中药用食物就达50种左右,包括米谷、蔬菜、虫鱼、禽、肉等食物药,并记录了这些药物“轻身延年”的功效。《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特别强调了药物治疗与食物治疗相结合“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益精气”,书中还记载了半夏秫米汤等六个药膳用方。后来在朝代更迭的过程中,社会的动荡,人民生活食不果腹,朝不保夕,食医学术自此在民间失传。但在以帝王君主为代表的统治阶层中,由于对健康长生的追求,食医不仅有幸得以保存而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甚至更加讲求服饵的方法,连形式器皿都很考究,所谓“金浆玉液”、“列鼎而食”等等。而御用食医也逐渐演变为了封建官僚成员,如光禄寺卿、光禄寺大夫即属此类。

  食医的理论技术是非常丰富多彩而独特的,“五味相调”、“性味相胜”、“以类补类”、“所宜所忌”等理论不仅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而且正在被现代医学逐步认识和接纳,古今同理,万法一如,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注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