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护理体会

  毛细支气管炎是两岁以内婴幼儿较常见的一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发生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引起毛细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病毒是呼吸道合胞病毒,其次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腺病毒。常见致病菌有肺炎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流感杆菌等。该病发病急,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等缺氧症状,并可诱发心衰。如不及时给予治疗和护理,可威胁婴幼儿的生命。

  临床资料:

  选择资料较完整的32例毛细支气管感染患儿,其中男14例,女18例。临床症状都表现为有2~3天左右的感冒症状,然后出现咳嗽、气喘,同时出现明显喘憋和不同程度的缺氧、烦躁不安。其中出现心衰有3例、疑为心衰的有2例,总计5例;合并消化不良者8例;发热者有28例,一般发热都为低热(37.6℃~38.5℃)。临床体征,听诊全部病例均可闻及哮鸣音及痰鸣音,于喘憋缓解时可闻及中、细湿罗音,随着临床喘憋症状的消失,肺部喘鸣音亦消失。

  临床护理体会:

  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均在两岁以内,尤其为6个月以内的患儿居多。其特点为气管、支气管的解剖上比较狭窄,病毒感染后,因粘液潴留,粘膜肿胀,支气管痉挛,造成呼吸道梗阻,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治疗护理中的关键。

  1.病室要求:严格呼吸道隔离,室温保持在18~20℃;相对湿度为50%~60%,空气新鲜,忌对流风。

  2.保持安静和充分睡眠:各种操作做到时间集中,操作准确轻柔,对憋喘患儿尤为重要。同时保持病室安静,减少陪护人员;烦躁不安者给予适量镇静剂。

  3.饮食:给予易消化、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

  4.氧疗:轻度缺氧者,给予鼻导管吸氧1~2L/min;有严重发绀呼衰者,立即给予头罩或面罩吸4~6L/min.护理操作要熟练,定时检查氧气导管是否通畅,在吸氧过程中如喂乳、喂水应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防止因喂养不当而呛咳。

  5.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有效地止咳、排痰对症治疗,对痰液粘稠、咳痰不畅的患儿应多喂开水,按医嘱超声雾化吸入,吸入15分钟后行翻身、拍背引流,以利痰液排出,并观察护理效果。

  6.保持静脉通路通畅:因患儿在6个月以内居多,头皮静脉细小,穿刺难度大。建立静脉通路后,固定要妥当,以保证顺利输入所需的药物和液体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输液过程中严格控制液体量以及输液速度。速度不宜过快,一般根据年龄不同控制在6~12滴/分,防止肺水肿及增加心脏负担。

  7.尿量的观察:尿量观察非常重要,应认真记录排尿次数,准确估计每次的尿量,这对诊断有无呼吸衰竭、酸中毒、心力衰竭的存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8.观察药物疗效:按医嘱在使用各种药物时,特别是应用解痉、平喘、激素、镇静、利尿、洋地黄等药物时,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和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用药后要观察药物的效果及有无不良反应。

  9.严格观察病情变化:患儿年龄小,病情重,一切微小的病情变化都需要医护人员的细微观察,应随时观察患儿的神志、面色、生命体征及周围循环的变化,发现病情变化应及时报告医师。

  10.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患儿病情一般进展快而且严重,由于家长思想准备不足,心理负担较重,为了避免患儿家长产生焦虑、紧张的心理,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病情,对患儿的疾病给予适当的解释,对患儿的家长给予安慰,使家长对患儿疾病的治疗和护理产生信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注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