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谁在捧低俗文化的臭脚?

副标题#e#

  从“芙蓉姐姐”到“90后”炫富女,从火暴的“艳门照”到这两天出现的“上海东楼Kappa女”,近几年,许多难登大雅之堂的低俗文化,竟成了人们关注追捧的热点。这年头,文化多元化给了人们太多“经风雨、见世面”的机会。可是,热闹之余,不由让人深思,为何这些低俗无趣的文化能够大肆流行,究竟是谁在为这些无聊的文化捧臭脚?

  低俗文化越来越招摇

  要说低俗文化,一个时下很流行的说法这样诠释:低俗就是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染烫着金黄的卷发,涂着浓艳的红唇,穿着裤脚宽大的灰蓝色牛仔裤,脚踏一双艳粉色的拖鞋。这幅画面拼接起来,就是我们今日所见的低俗斗秀场。

  “芙蓉姐姐”最早的照片在水木清华网站现身,由于其常摆出独特的姿态,并高调张扬自我,立即引来人们关注,不仅成为当年的网络红人,还成了作秀的典型。而木子美也在网络上频频发表其性爱日记,所谓“用身体写作”由此而来。无独有偶,近来“Kappa女”用身体作秀又引起一阵热议。而引发网络低俗文化高潮则是2008年初的“艳照门”,其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令人咋舌。不得不说,这已经远远超出低俗的底线,走向了恶俗的极端。

  然而,低俗文化招摇过市却不仅限于网络,图书、影视、报刊、音乐等也被其占去一角。诸如流行歌曲《那一夜》、《狼爱上羊》等,让77岁的老作曲家阎肃气愤地说:“这些音乐简直就是对音乐、对人心灵的一种亵渎和糟蹋”。无怪乎有人这样评价低俗文化: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

#p#副标题#e#

  大众窥私欲,捧红了低俗文化

  低俗文化让人嗤之以鼻,有人见到“芙蓉姐姐”就开骂,并用鄙夷的眼光冷冷旁观。而另一个事实则是,“芙蓉姐姐”之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红遍网上网下。这对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让人心生疑窦:既然对此看不顺眼,觉得有失体统,是什么力量助其迅速走红呢?

  在此,不得不感叹,人的心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这么说,人与生俱来的窥私欲纵容了低俗文化的走红。弗洛伊德在内在动力学说中提出,性和攻击性是原动力,而窥私欲恰恰与其密切相关。从小人们就对这两方面进行不断探索,但碍于情法理的束缚,不能随便突破社会制订的既定的道德底线,于是长期将其压制于内心。但由于天性作祟,一旦遇到有人将与性、攻击性相关的东西公之于众时,人们就会在道德的层面上对其进行指责,似乎这样,才既能维持体现自己作为社会人遵守道德规范的一面,又能将其不断推进人们的视线。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有争议的东西才能引起注意。从而在将其变成热议的焦点时,人对于隐私的探求也获得极大满足。

  此外,社会压力之下的肆意宣泄也助长了低俗文化的泛滥。人们身处的现代社会,车水马龙川流不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而在这一切的背后,却是白热化的竞争、睡眠不足的眼睛、缺失已久的理想。在这种社会重压之下,人们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出口宣泄情绪。头脑总是紧绷着,压力和无聊油然而生。而此时,低俗文化的肆意,恰恰给了人们开放式的话题,能让各色人等找到自己宣泄的途径,或骂或贬或争论,总之是有了话题,释放了压力。

  青少年最受毒害

  某些心态助长了低俗文化的走红,继而,低俗文化也摧毁了许多稚嫩的心灵。

  低俗文化给成年人带来的是窥私欲的满足和感官的刺激。而对青少年来说,低俗文化一旦侵袭他们,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丧失生活目标,极易造成人格缺陷,出现变态心理和行为。

  低俗之风完全是一种只抓眼球,不顾责任的体现,已经到了亟待扫除的时刻了。此风不除,后患无穷。因此,之于传播低俗之风的媒介,要加强自律。而对于监管较难的网络,有关部门要制订法令,对其进行严格监管的同时,一旦发现“越轨”行为就施以重罚。而作为低俗文化的“看客”,则要约束过度的猎奇心,这样,低俗文化在丧失市场之后也就慢慢消逝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注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