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5的人有强迫倾向

副标题#e#


编者按:喜欢清洁、细心检查,原本都是良好的习惯。可这些行为要是成了一种“非如此不可”的“仪式”,就可能跟一种不受欢迎的心理疾病——强迫症扯上关系了。本报此次邀请有关专家,帮您揭开强迫症的“庐山真面目”。

  一个做事情总井井有条、一丝不苟的人,常被认为是严谨可靠的;一个总要把自己和周围收拾干净的人,多半会赢得他人的好感;而一个总能“三省吾身”的人,更是容易获得大家的认可。然而,一旦这些展示优秀品质的行为升级成了“加强版”,变为难以自拔的自我强迫,就会如同放多了盐的佳肴,彻底变了味。

  刘先生生性爱干净,一直贯彻着勤洗手的好习惯。可他每天洗手的次数实在令人咋舌——50次以上。他的皮肤里嵌入了很多的肥皂,以至于只要打湿双手,就能搓出泡沫来。其实,刘先生也知道自己的手并不脏,但就是无法克服“手很脏”的感觉。伴随无法停止的洗手行为的,还有他与日俱增的痛苦。“反复洗手就是强迫行为的一种典型表现。”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病房主任郭蓄芳表示。

  反复洗手就是强迫行为

  在心理学上,强迫症被认为是一种精神障碍,这类患者明知道自己不停在做的事或在想的问题毫无意义,却停不下来,而且越想抵制,越会感到紧张和痛苦,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生活。

  从分类来看,强迫症分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两种。比如前面提到的刘先生属于强迫行为患者,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反复检查、反复提问或是不停数数等。而强迫思维患者则会反复出现毫无意义的想法、怀疑或恐惧等。比如有些人总怀疑自己是不是开车撞到了人,有些人莫名其妙地对某些数字产生恐惧,认为它们“不吉利”。当然,还有很多时候强迫思维与强迫行为是同时存在的。

  强迫症发病率逐年上升

  郭蓄芳说,强迫症的发病率较高,在精神障碍中排名第四,发病年龄多在15—30岁之间。国外有数据显示,强迫症患病率为2%—3%;在我国,1982年全国性的统计数字虽然较低,为0.3%左右,但逐年呈现的上升趋势却不能不引起重视,在我国的一些省市,强迫症患病率甚至超过3%。

  除了真正确诊为强迫症的,人群中存在强迫倾向的比例更是高达20%—30%。这些人虽然同样会重复不合理的行为,但内心还不至于因此感到极度痛苦,也不会影响到日常生活,所以不能被归入病人之列,一般也不需要接受治疗。

  使用拖延战术

  当然,不论强迫症还是强迫倾向,都是“不正常”的表现,若能克服掉终究是好的。如果你有强迫倾向,可以试试运用“15分钟法则”,它可以延长强迫行为的反应时间。例如当你刚开始要求自己洗手时,就告诉自己过5分钟再洗,此后,延迟的时间也可以逐渐延长。这段时间并不是用来被动等待的,而是“再确认”一下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是不是强迫症造成的,想想为什么会如此,然后转移一下注意力,做些其他有兴趣、有建设性的活动。

  总是强迫性检查的人,则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假如你总是要检查门锁,那就请试着仔细地、缓慢地锁上门,把这个动作深深记在心中,并告诉自己:“门现在已经锁上了,我看见门已经锁上了!”这样,你得到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门已经锁上了,所以当强迫性冲动要你去检查门锁时,你就能马上“确认”:那是强迫性想法,那是强迫症!

  但郭蓄芳强调,以上的“招数”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而且未必对每个人都有效。要治愈疾病,最好还是寻求心理专业人士的指导,接受系统的治疗。

  高发人群

  会计最易患强迫

  万事总有因,疾病之所以会找上门,是因为有人给它打开了一扇门。生理性疾病如此,心理疾病也一样。具体到强迫症,应该说人格特征起了很大的作用。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主任屈英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通常内心追求完美、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更易患上强迫症。因为这些人总对自己不满意,会习惯性地反省自己,甚至苛刻地检查自己的言行,放大缺点,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通过重复某一行为或观点,修正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形成习惯,牛角尖越钻越深,最终让自己陷入不反复做就焦虑,越做越焦虑的恶性循环之中。

  除了性格特征,某些职业的特定要求也容易导致从业者形成强迫症。屈英说,在临床上见得最多的是会计。这些人每天面对的都是精确的数字,容不得半点马虎,所以反复校对成了他们对工作负责任的一种体现。与此相似的还有教师,她们的工作虽然不像会计那样精细,但一个称职的老师,需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需要细心对待孩子的功课。所有这些工作上的优点,一旦无限放大,就像是给强迫症的入侵打开了一扇门。

  其实,无论是先天的性格造就,还是后天的工作使然,强迫症患者都有一个统一的特点:他们对自己期望过高,即使不断努力,仍难达到目标,于是引发骨子里的自卑。也正因如此,在强迫症的治疗方法中,才会有增强自信一项。

  应对办法

  家有强迫症

  亲人急不得

  强迫症,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个家庭的事;它可能带来不止一个人的痛苦,而是一个家庭的痛苦。

  比如,一个极度怕脏的人,会要求家人也不停地洗手,会用消毒液到处消毒……一旦家人忍受不了开始反抗,矛盾就随之产生。该怎么办?屈英认为,与其限制强迫症患者的不合理行为,不如多多交流,找出导致重复行为的原因,否则很可能会令病情加重。

  屈英说,所有的强迫症症状都有其内在原因,且多与自己的生活挫折有关。至于外在展示出来的各种行为,其实是患者心理冲突的一种变形,他们是在通过重复这些动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内心的痛苦。从这个意义上说,强迫症的症状只是人类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体现。所以,只针对表面现象的纠正和限制毫无意义,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正确的方法是,多多交流,与医生一起找到患病的内在原因,比如一个孩子总会反复地检查,很可能是学习压力过大,减压成功了,其症状就能缓解。

  多交流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尽早发现病情。屈英说,强迫症的病程通常较长,从得病到看病平均会有5—7年的时间,这固然是因为患者在早期意识不到自己是有病了,也有很大部分是明知道得病却尽力隐瞒造成的。因此,患者早就诊,更多的依赖于家人的早发现。

  说到底,对待包括强迫症在内的任何一种心理疾病,家人的理解都是至关重要的,不要催促,不要着急,若想在短时间内赶走强迫症状,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这反而会让强迫症状更严重。但也请记住,是理解,不是纵容。有些时候,患有强迫症的人会要求家人做一些奇怪的举动,比如要求家人必须坐在某一个指定的房间,必须在某一个精确的时间做某几件事等。这时,说“不”就是很重要的。

  此外,屈英提醒,如果家人只是略有强迫倾向,比如爱整洁,只要他们自己不觉得难受,就不需进行干预。


  预防措施

  教孩子顺其自然

  防病一向优先于治病,强迫症自然也不例外。在了解如何预防强迫症之前,我们先要知道的就是什么导致了强迫症,如此才能有的放矢。

  屈英说,对于引发强迫症的原因,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它既与遗传、大脑结构、神经递质有关,与社会环境也有关系。而相比较生物学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更容易被提前干预。即便是追求完美,易患强迫症的个性,也能在正确的环境影响下出现转变。

  所以,从小注意个性的培养十分必要。家长不要给予过多的、过于刻板的条条框框,也不要强加给孩子过高的期望,因为由此产生的压力可能导致强迫症。屈英还特别提醒,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事事一丝不苟就是好事,其实这种个性反而容易导致他们成为强迫症患者的“后备军”。

  而有强迫倾向的人,应多参加集体性活动及文体活动,从事有兴趣的工作,培养爱好,这能让人建立起新的兴奋点,抑制疾病的发作。此外,要采取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并学习对付各种压力的积极方法,不要回避困难,培养敢于承受挫折的品质,是预防的关键。

  (本版文章由本报记者张芳采访整理)

《 #p#副标题#e#生命时报》 (2009-03-03 第07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注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